日本傳統製鐵方法的吹踏韝煉鐵遺蹟
1860年代,萩藩(萩,音同「秋」)的武士領袖們逐漸意識到加強沿海防禦的必要性。萩藩也叫「長州藩」,即今天的山口縣。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(1840-1842)中被英國人擊敗,美國海軍將領馬修·佩里(Matthew Calbraith Perry; 1794-1858)又迫使日本在1854年簽署了《神奈川條約》,於是越來越多的西方捕鯨船開進了太平洋。日本國內普遍接受了需要現代化軍事的觀念,但無論製造大炮、子彈或其他軍需品,都需要鐵。
傳統上,日本使用一種稱為「吹踏韝」(韝,音同「備」,即古代的鼓風機)的高爐來煉鐵。在把鐵砂和木炭冶煉成高碳素鋼塊時就會用到這種高爐。從18世紀中葉開始,鐵砂從石見國(今島根縣)運輸至奈古港,然後沿著「鐵之道」被運送到9公里外的大板山吹踏韝煉鐵設施。精煉後的鐵再用馬匹運回奈古港,然後由船隻送往萩市和其他地方。
用吹踏韝冶煉的鐵質地堅硬,非常適合鍛造刀劍,但拿來鑄造大炮就會有爆炸的隱患。1850年代,日本開放港口後,萩藩也引進了更新的技術。1870年前後,燃燒了一個多世紀的大板山吹踏韝煉鐵工場的爐火永遠熄滅了。
在1991年至1994年期間,人們對大板山吹踏韝煉鐵工場進行了考古發掘,發現了包括爐子、風箱、鐵砂洗滌設施、排水渠和帶淬火池的中央高殿(精煉工坊)部分。
2012年,大板山吹踏韝煉鐵遺跡被指定為國家史跡;2015年,它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作為「日本明治產業革命遺產 製鐵·製鋼、造船、石炭產業」的一部分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。
(此中文(繁體)解說文是在觀光廳的2024年度「地區觀光資源多語言解說創建支援事業」中,由中文(繁體)母語者編輯、翻譯製作而成。)
大板山吹踏韝資料館(大板山吹踏韝館)每日開館。
3月到12月的期間內 (開館時間:9:00~17:00)
基本資訊
地址 | 萩市紫福257-5 |
---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