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美須鼻造船廠遺址

恵美須ヶ鼻造船所跡

美國海軍將領馬修·佩里(Matthew Calbraith Perry; 1794-1858)的到來改變了日本。他於1853年6月率領4艘軍艦駛入了江戶(今東京)附近的浦賀灣,對自1639年以來持續鎖國、幾乎不與西方聯繫的日本構成了真正的軍事威脅。佩里到來3個月後,德川幕府(1603-1867)解除了延續了200多年的大型戰艦建造禁令。
遠在本州西端的萩藩(萩,音同「秋」;也叫「長州藩」,即今天的山口縣)藩主和武士們也注意到佩里試圖透過武力來迫使日本開放。1856年2月,他們獲得了幕府許可,開始建造西式戰艦。僅僅10個月後,一艘長25公尺的「丙辰丸」就從惠美須鼻造船廠下水,並於次年6月成功試航,到達了距離海岸約40公里的三島。

1854年,俄羅斯海軍上將葉夫菲米·普提雅廷(Jevfimij Vasil'jevich Putjatin; 1803-1883)被派往日本談判,卻在海嘯中失去了艦隊。於是,他建造了一艘24公尺長的雙桅短船「戶田號」作為替代,「丙辰丸」的設計就脫胎於此。1855年,《下田條約》簽訂,普提雅廷成功建立了日本和俄羅斯間的外交關係。他的戶田號也成為日本早期西式戰艦設計的原型。

1860年,萩藩建成第二艘西式船隻「庚申丸」,被用於訓練新成立的萩藩海軍。這艘43公尺長的三桅帆船以荷蘭的設計為基礎,裝備了8門火炮。設計者是藤井勝之進(生卒年不詳),他曾在浦賀和長崎進修過造船技術。1863年,庚申丸在下關戰爭中被美國戰艦擊沉,萩藩將其打撈起來後一直使用到1868年左右。最終,庚申丸被萩藩售出。此後,萩藩便沒有再建造其他船隻,而是選擇向逐漸獲准進入日本的西方貿易商直接購買。

惠美須鼻造船廠是唯一被確認使用了兩種不同造船技術(俄式及荷式)的造船廠,可謂是非常寶貴的遺跡。廠內建造的兩艘戰艦體現了萩藩透過「勇於嘗試錯誤」精神來實現現代化的強烈願望。「丙辰丸」配備了當地大板山吹踏韝(韝,音同「備」,即古代的鼓風機)煉鐵工場製造的釘子、配件和錨,兩艘船的船員也都由當地人組成。自2009年以來,造船所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一直在持續進行中,已發現了繩織車間、鐵匠鑄造工坊、鋸木工坊、蒸汽工坊、設計室以及旱塢的遺跡。

2013年,惠美須鼻造船廠遺址被指定為國家史跡;2015年,它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作為「日本明治產業革命遺產 製鐵·製鋼、造船、石炭產業」的一部分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。

(此中文(繁體)解說文是在觀光廳的2024年度「地區觀光資源多語言解說創建支援事業」中,由中文(繁體)母語者編輯、翻譯製作而成。)

基本資訊

地址 萩市椿東5159-14